第920章 百姓重拾信心(2 / 2)
“是啊!”
“他们怎么被抓了?”
“那是梁先生。”
黄固和梁英成功的会师了,在看到梁英的身上已经换了一身便服时,黄固不禁大怒,说道:“你竟然得了消息自己逃跑?呸!某与你割席断交!”
梁英低着头没说话,黄固想到两人多年的交情,就觉得不至于,于是问道:“你为何不说话?是有何难言之隐吗?说出来,别怕。咱们放贷无罪,你怕什么?”
那几个士绅酒意勃发,都笑道:“正是,我等放贷无罪,怕他个鸟。”
梁英缓缓抬头……
嘶……
这是一张看不出人型的脸,那张嘴高高肿起,和猪嘴差不多;整张脸都被带着肿大,恍如被吹了气一般,而且五颜六色的,看着想不到这是人脸,大抵是怪物。
“啊……”
有人在惊叫,就像是少女遇到了心怀歹意的大汉般的惊恐万状。
“梁……梁兄?”
黄固觉得这人大抵不是梁英。
猪嘴男艰难的张开嘴,满嘴的血沫,看不到一颗牙齿。他艰难的说了一句话,但却无声。
有人从他的嘴型里猜测了一下,“他说咱们都是猪……”
“梁兄别担心,我等自然会为你讨回公道。”
这年头士绅一旦要拉关系,那真是无所不及,所以他们压根就不怕。
梁英低下头,心中为这群蠢猪感到了悲哀。
沈安都来了,这厮心狠手辣,朝中的官员被他打断腿的不少……那可是京官,而尉氏不过是一县之地……
都等着倒霉吧。
当夜,邙山军四处出击。
尉氏县城门大开,有人质疑,沈安直接用旨意抽他的脸,随后全城寂静。
战马的马蹄敲打着石板,发出清脆的回声。
前厅里,酒醒的包拯正在和沈安下棋。
“老夫对吏治不乐观。”包拯下了一手棋,有些沮丧。
“老夫这一路巡查过来,发现官吏中有好的,但少。大多数是得过且过。而尉氏……说句实话,老夫是憋了一肚子的正的仓促是被赵祯逼出来的,当年赵祯踌躇满志的把他们召集起来,发了纸笔,让他们把大宋的弊端写下来。
怎么去改变这些弊端,君臣几乎是没有多少酝酿就决定了开始新政,结果扑街。
包拯的面色渐渐冷淡,“什么准备?”
老头的右手成掌,看样子是准备给沈安来一下。
沈安警惕的瞥了他的右手一眼,说道:“比如说咱们要解决百姓吃不饱的问题,在革新之前是不是可以弄一个金肥丹出来……”
包拯一愣,“是了,如今天下人有了金肥丹,每年就算是交了赋税,填饱肚子却是无虞了。这次京城周边旱灾,为何无人造反?就是因为家中的存粮多了……若是往年,百姓就要无路可走了……”
沈安干笑道:“包公,还有个原因,厢军现在不招灾民了,所以他们造反无用,只会被流放。”
“老夫说话你不顶嘴就不舒服?”包拯一巴掌就呼了过来,沈安机灵的一低头,然后举手道:“还有个原因。”
“什么原因?若是敷衍,回头打死。”
沈安苦笑道:“百姓觉得有希望了。”
“希望?”
包拯不解的道:“什么希望。”
沈安说道:“以前的大宋,西南有侬智高反叛,有交趾在袭扰,西北有西夏人,北方有辽人……而大宋和这些对手的厮杀中多有败绩,在百姓的心中,这样的大宋朝不保夕,希望何在?”
包拯低下头,灯光照在他斑白的头发上,看着多了几分苍老。
“如今交趾败北求和,西夏数次被击败,辽人也在府州大败,这个大宋又看到了希望……”
包拯抬头,看着很快活,就像是孩子似的,“是了,打了胜仗之后,赋税自然少了,百姓就能感受的到。打了胜仗之后,百姓就不会担心自己成为异族的奴隶,心中自然就安稳了……心中一安稳,他们就会憧憬未来……”
以前的大宋经常打败仗,每次败仗之后,一大堆耗费丢在那里要补。可朝中没钱咋办?搜刮呗,所以百姓的日子就越发的苦了,每每听到打了败仗,就觉得自己的日子没有什么盼头,前途一片灰暗。
这样的百姓对大宋哪有什么认同感?
直至大宋对外渐渐的扳回了局势,一次次大捷让天下百姓重新对这个大宋拥有了信心。
有了信心之后才能憧憬未来。
“憧憬啊!”
包拯扶着案几准备起身,沈安赶紧去扶了一把。
“你做了不少事。”包拯拍拍他的手背,竟然露出了些慈祥之色,“那个棉花,让天下人从此不惧寒冷,你有大功。”
沈安扶着他走出前厅。
前院里,那些被抓来的士绅官吏都跪在前方,看到包拯和沈安出来,都在喊冤。
“憧憬。”包拯的眼中多了些神彩,说道:“百姓要憧憬好日子,那官吏就该有自知之明,过过苦日子,所以……这些人要从严从快的处置了,让百姓安心,让天下官吏收心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