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(2 / 2)
得到差遣,叫“窠阙”,又是好几条途径。
第一条路叫辟举,一些中央部门,具有辟举权,长官可以为本司聘任僚属。
比如御史台,谏院,长期需要大量新鲜的炮灰,就是个低级官员留京的好渠道,不过风险极大。
因为御史台位卑权重,是推倒宰相的先锋军敢死队,一旦失败,惨不堪言。
而且就算成功,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彦博,陈执中,王安石,都因为塞亲属或者私人,遭到过猛烈的弹劾。
最后一条路,就是皇帝了。
也是两条路。
高级、核心臣僚的任免,裁断权则掌握在帝王手里,即“特旨除授”,针对老臣。
而新人,只有状元榜眼探花,或者制举出身,才算是天子门生。
担任一任通判、签判就被召回京师授予清要职务,一般都是修起居注,知制诰起步,算是前边那堆人的预备队。
这就是三苏制科出来后,宋仁宗夸口说今日为子孙寻得三宰相的原因。
这两条路,是最安全,最清要,投入产出比最高的。
有时候两条路也是一条路,比如晏殊晏相公,自己做着宰相兼枢密使,女婿富弼做着枢密副使,要辞职宋仁宗还不同意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了,这是玩伴加同学,战友加基友的关系。从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来的人品。
从法律文本上看,这是一套完美的制度,但是从实践中看,这套看似颇为全面严密,体现循序渐进原则,满足了大多数官员期待公平愿望,符合大宋一贯求稳风格的制度,执行起来和最后得到的效果,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。</content>